海天精工机床有限公司 海天精工博客

国内数控机床进步显著 高端产品仍然依赖进口 - 加工中心

2014年,国家将继续稳增长、调结构,在此大环境下,精工机床行业必须调整现有产业结构,在现有中端取得成果基础上发力高端,一方面需要面临国外产品以及合资产品挤压国内中端市场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要加大研发,挤入高端市场,摆脱受制于人的严峻形势。  在研发方面,在国家现有专项支持基础上实施创新发展战略,以企业为主题,以创新为驱动力,鉴于机床属于投资大、见效慢的行业,仅凭企业自身努力无法实现长久发展,需要多家企业参与共性技术研发,同时引入科研院校参与,实行公私合营伙伴关系(PPP)推进研发;国家层面需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和研发人才培养。  2014年,中国精工机床将在2013年的基础上平稳发展,预计精工机床产量将略有增加,进口需求依旧很大,但需求更偏向于高端产品,同时中端产品在国外实施本地市场化服务后也将有所增加。进口以高端为主  从精工机床生产来看,2013年1~11月,中国金属切削机床累计总产量66万台,同比下降7.84%,其中精工金属切削机床占比28%,累计总产量18.4万台,同比增长0.4%。11月当月精工金属切削机床产量18215台,同比下降3.21%,预计2013年全年与2012年持平。  1~11月,浙江、辽宁、山东、江苏4省精工金属切削机床产量最高,分别为40328台、39215台、30570台、21516台,除山东实现34%的增幅外,浙江、辽宁和江苏分别下降2.89%、2.37%、5.34%;4省产量之和占全国总产量的71.46%。  2011年在经济迅速复苏阶段,我国精工机床进口一直处于较高水平,月均1850台左右,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进口单价逐步提高;2012年进口量开始减少,月均降至1300台以下,进口单价起伏较大,年均单价为29.3万美元/台。精工机床  从2012年11月开始,精工机床进口量连续4个月下降,但进口价却从10月开始连续5个月提高,2月进口单价达到47万美元/台的最高纪录,进口量达到金融危机以来最低值,说明高端精工机床进口较多;10月以后进口量再次跌至1000台以下,进口单价也略有走低:预计2013年全年,精工机床进口量月均在1000台左右,进口单价略低于2012年。  2013年3月,精工机床进口量大幅增加,而进口单价猛降,随后进口单价尽管略有回升,但与上年相比,进口单价略低。在我国机床企业积极发展中段产品时期,低价进口精工机床对我国精工机床的自主发展极为不利。  据2013年8月德国机械设备制造联合会的一份研报,未来三到五年,中端市场将成为中国机械设备******的细分市场,占比从目前的34.3%提高到40.3%,能实现高达6%的增速,为此德国机械制造商在华未来定位尤其要重视中端市场,开发中国中端市场的本地商业模式。为促进国内中端精工机床发展,2014年国家在新版税则中增加部分产品:增列精工铣车复合加工中心、精工曲轴磨床、精工齿轮磨床、三维打印机税目,其中对精工铣车复合加工中心、精工曲轴磨床、精工齿轮磨床实施9.7%的最惠国税率和20%的普通税率,对三维打印机(3D打印机)则是5%的最惠国税率和30%的普通税率。  降税促进高档精工装置进口  高档精工装置决定着精工机床的数量,是精工机床的“大脑”。但由于长期以来进口精工装置,中国精工机床基本采用“外脑”。2012年进口减少,出口额首次超过进口额,说明国产精工装置水平有一定的提高,但与竞争力较强的德国、日本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高档精工装置和系统成为中国精工机床的短板。  目前,国内机床企业如山东海特精工机床已加大精工系统研发,并于2011年秋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工系统,但在与国外对手激烈竞争中,“海特”精工系统的推广和采用需要企业的不懈努力。  为促进国内精工机床发展、解决高档精工装置需求问题,2014年国家将机床可编程控制器(PLC)、机床用精工单元(包括单独进口的CNC操作单元)的进口税率由5%降至3%,将成套精工伺服装置(包括CNC操作单元,带有配套的伺服放大器和伺服电机)税率由7%降至3%。  从进口额方面看,2013年PLC进口额与上年趋同,但进口量有所增加,说明国内需求缺口较大;从进口结构看,2012年,从日本进口的PLC最多,其次是德国;2013年相反,德国产品居多,鉴于德国产品比日本售价高出一倍多,这说明我国需求的PLC开始向高端发展。  2013年,精工单元进口平均单价上升,但进口量却在下降,说明产品需求以高端为主;精工单元一直以日本进口为主,德国为第二进口来源地;从伺服装置进口出现量增价跌现象,说明需求大,价格方面则由于日元贬值促使日本产品竞争力提高,德国仍为第二大进口国。  尽管用“外脑”指挥国产精工机床,但不协调或者滞后等问题制约着中国机床的自主发展,影响装备制造业的升级换代。由于高档精工装置的研发投入大、耗时长,需要产学研共同努力,在此背景下,降税满足需求实属无奈之举。